top of page

發揮資源延展力

文:游銘仁(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)


  受到少子化影響,尤其是偏鄉與非山非市學校必須發展特色辦學或轉型實驗學校,才能吸引並留住當地學生;另一方面,隨著 108 課綱的施行,不僅實驗學校,連一般學校也被要求加強創新,必須發展學校本位的特色課程,讓學生可以適性地選擇及就讀。


  在這樣的趨勢與新制下,從校長對於學校的經營管理,到教師在課程設計與教學上的突破和創新儼然成為考驗。尤其對資源匱乏的小學校來說,教師教學負荷量大,又必須承擔招生壓力,或許較難有充裕的時間可以規劃課程。但在資源相對充足的學校,仍會有教師抱怨資源不足,並盡可能尋求更多且足夠的資源,才願意展開行動,其結果往往是差強人意。即便如此,我們仍然可見在資源限制環境下,許多特色辦學的成功案例,有些學校與教師能夠克服種種資源侷限,發展出學校本位的特色課程,原因究竟是什麼?


  美國萊斯大學管理學教授史考特·索南辛(Scott Sonenshein)的研究成果或許能為我們帶來解答。索南辛教授的研究指出:「我們如何看待並利用資源,對事業成功、個人滿足以及組織績效有很大的影響。」關鍵在於我們看待資源的心態─「追逐資源者」(chasers)或「延展資源者」(stretchers)。所謂 「追逐資源者」一心只想獲取更多資源,卻忽略了手邊資源的潛力和可能性,在不斷追逐更多資源的情況下,便無法專注完成目標;「延展資源者」則是善加利用現有資源,發揮手邊資源的優勢,而不是渴求或羨慕自身缺乏的東西。


 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想要不斷追逐更多資源?索南辛教授提出了可能的四個原因:首先,「社會比較」(social comparison)促使我們不斷追求別人擁有的,而忽略了身邊現有資源的價值;其次,「功能固著」(functional fixedness)令我們對資源的看法過於狹隘,促使我們尋求更多資源;第三,「盲目累計」(mindless accumulation)說明我們都有想要囤積更多資源的傾向,反正越多越好;最後,儘管我們好不容易累積了許多資源,我們卻經常「揮霍資源」(resource squandering)。


  許多教育工作者或教師都已深諳其道,瞭解延展資源的重要性。例如, 2017 年,加拿大女教師瑪吉·麥克唐納(Maggie MacDonnell)獲得有教育界諾貝爾獎之稱的百萬美金「全球教師獎」(Global Teacher Prize),她任教於魁北克省一個小城市,當地位處北極圈內,冬季嚴寒、與世隔絕,在這種物資極度匱乏的環境下,學生經常藉由抽菸、吸毒、喝酒,甚至自殺等行為來逃避生活,但麥克唐納老師克服種種限制,運用了許多創新的教學,不僅改善學生的教育環境,也為社區帶來轉變。例如,在交通極不便的環境下,當地生活物資取得不易,於是,她組織學生開辦週末二手商店,募集各種免費或低價用品,社區居民可於此購入生活用品,學生則從中學習經營管理的知識、技能及創業精神。


  在國內,位在台南市仁德的虎山國小一度瀕臨廢校危機,但這所學校四周擁有面積數百公頃以上的森林,在林勇成校長接掌後,便決定運用校園周邊的自然環境,把生態教育融入到各科課程中,轉型後的虎山實驗小學,還成為全台第一所總量管制的偏鄉小學,讓家長們趨之若鶩。


高雄市旗山區的圓富國中,是一所典型非山非市的學校。全校約莫有 100 位學生,其中有 8 成的學生是來自新住民或單親等弱勢家庭,為了幫助孩子找到自信,學校成立新住民合唱團,並邀請新住民家長擔任老師,協助指導合唱團習唱家鄉歌謠,透過歌唱,孩子不僅更加了解父母的母語,同時也提升對父母家鄉文化的認同。

從上述的幾個案例不難發現,無論是麥克唐納老師、虎山實小或是圓富國中,他們都知道如何發揮資源延展力,將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用。

延展資源不僅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作方式,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生活態度與人生觀的選擇,當我們改變看待資源的方式,試圖擴大眼前資源的運用,就能讓生活過得更好。



游銘仁

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。現職為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、教育研究所合聘專任助理教授。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:創造力、社會創新與創業。


202 views0 comments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